作品简介 |
---|
作者: 文森特·威廉·梵高 |
作品尺寸: 11202*8302 |
题材: 动物 |
型制: 其它 |
文森特·威廉·梵高(Vincent Willem van Gogh, 1853年-1890年),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。梵高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,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,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。梵高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困扰其多年的精神病发作自杀身亡。梵高早年经商,后热衷于宗教,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。梵高曾在巴黎结识贝尔纳、西涅克和高更等画家。梵高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,代表作有《食土豆者》、《塞纳河滨》等。梵高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。不久厌倦巴黎生活,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,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;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,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,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、寓意性。台湾译名梵谷。梵高的作品多采用点彩画法,画面色彩强烈,色调明亮。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,大胆的探索、自由地反悔内心感情的风格,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,追求画面的平面感、装饰性和寓意性。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,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,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。梵高在世时作品并不被世人接受,画家本人也命途多舛,不仅作品不被世人欣赏,一生穷困潦倒,在爱情上也没有得到心爱的人的眷顾。直到去世8年后,梵高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崭露头角,只是此时,梵高已不知魂归何处。梵高的作品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。法国的野兽主义、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,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、自由抒发内心感情、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、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,得到启发,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。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,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,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。在梵高的眼中,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,他陶醉于其中,物我两忘。梵高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,他用全部身心,拥抱一切《挨顿花园的回忆》画中有一对寡妇,其中一位是梵高的母亲,他总说另一位是他妹妹威廉敏娜。 |
名作精讲 |
扫一扫二维码,移动观赏更方便 |
关键词: 大师作品 |
推荐点评
上一篇:坐着的塔希提女人-保罗·高更-法国
下一篇:(塔希提岛的牧歌-保罗·高更-法国)
相关作品
-
(天使-保罗·高更-法国)GH
圣罗克向圣母求情
《芒通港》-阿尔伯特·马尔凯(芒通港-阿尔伯特·马尔凯-法国)GH
巨人们的垮台
欧嘉肖像
-
(Thomas Gainsborough - The Hon. Frances DuncoMe, c.1777)
布鲁萨清真寺庭院
作为工具的黄金镇重物
(抽象油画CX0710)GH
林中浴女
-
海滨渔妇(英国北海渔村)
《草地》-阿尔弗莱德·西斯莱(草甸-艾尔弗雷德·西斯莱-法国)
《橄榄树》-阿瑟·鲍恩·戴维斯(Arthur Bowen Davies (1862–1928)-Olive Trees)GH
苏珊娜与教会长老
(马耳他骑士像-米开朗基罗·梅里西·达·卡拉瓦乔-意大利)GH
-
(Adriaen van Ostade -- Coach in Front of a Village Pub)
(风景油画FJ1974)
台座上的小型人像
巴黎城门
1665年,下锚的荷兰战舰与运锚索的小舟